台湾二二八事件


台湾最近最热关键字。

  1. 调查委员会发布调查报告,宣布蒋介石对该事负有责任。
  2. 蒋孝严立即向法院提出告诉,索赔50亿台币。
  3. 马英九于昨日为二二八定调为“官逼民反”。
  4. 阿扁可能在二二八宣布废除国统。

二二八事件回顾: 二二八纪念馆

二二八事件是1947年2月至5月间,在台湾所发生的官民冲突以及流血镇压事件。事件始于1947年2月27日发生在台北市的官民纠纷,由于公卖局查缉员查缉私烟的事件处理失当,2月28日引发台北市民之请愿示威、罢工、罢市。当日又发生公署卫兵枪击请愿民众,事件乃由请愿惩凶一变而为对抗公署,进而激化为省籍冲突。此一抗争与冲突,迅即蔓延全岛,使原本单纯的治安事件演变为政治运动,最终导致官民间的武装冲突,以及本地之台湾人和外省人间的一场族群冲突。

二二八事件于台湾光复后不到一年半之间发生,其背景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的。事件本身与台湾独立运动并没有关联,但对后来台独运动的兴起,有著相当程度的影响。 详细经过 1947年2月27日,“台湾省专卖局台北分局”查缉员傅学通、叶得根、盛铁夫、钟延洲、赵子健、刘超群等六人及四名警察,在台北市南京西路的天马茶房(约位于今延平北路附近)前发现寡妇林江迈(40岁,育有一子一女)贩卖私烟,查缉员将林妇所贩卖的香烟及身上所有的钱财均被没收。林妇以家计困难,跪地求饶。查缉员坚持不让步,而民众越聚越多的情况下,林妇被枪托击伤头部。 民众目睹此景后极为愤怒,乃将查缉员包围,傅等人开枪警告,不幸误杀了当时在自宅楼下观看热闹的市民陈文溪。激愤的群众在当晚就包围警察局,要求惩凶,但得不到满意的答覆。第二天,台北市部分地区罢工、罢市,不少市民除了前往肇事查缉员所任职的专卖局分局抗议之外(发生零星焚烧事件与造成一名警察死亡),并聚众集结于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门口(即现在行政院)请愿示威,不幸又因公署卫兵开枪造成伤亡,让民众情绪更为激昂。之后,抗议民众转进公署附近的‘台北新公园’(即改名后的228和平纪念公园)继续示威集结,并同时占领位于新公园内的‘台湾广播电台’.

长期对国府不满情绪,加上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处理不当,因而从3月1日起,终于爆发了全岛性的反抗政府事件(杨碧川 1997,55-6)。 如果不把零星发生的暴动事件1考虑进来的话,这些反抗事件大致上循著两条同时发生的路线在进行︰一为政治交涉路线﹔另一为武装抗争路线(李筱峰 1995,99)。一方面,台北及各地的各级民意代表及社会名流,纷纷组成“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”(简称“处委会”),和行政长官陈仪展开协商谈判,并对陈仪提出逮捕贪官污吏、废止行政长官公署、实施省自治、在行政、司法、军事各方面起用台湾人等要求(若林正丈 1998,58)。 另一方面,在台中、嘉义、斗六、高雄、花莲等地,则出现以若干民间力量收缴枪械,组织民兵,试图以武力进行抗争的尝试,这其中当以由前台湾共产党领袖谢雪红所号召的台中地区“二七部队”最为有名(李筱峰 1995,99﹔杨碧川 1997,56)。 陈仪表面上做了一些让步,如解除临时颁布的戒严令,以换取时间,但事实上陈仪以‘台湾民众缺乏国家意识易为排斥外省人的封建思想所惑’、“有组织叛乱行为”、 “独立等叛国”、“对于奸党乱徒须以武力消灭”“有政治欲望之人士,高唱大台湾主义,冀达台人治台之目的。’(陈仪致蒋中正函)为理由,暗中要求国民党中央紧急派兵前来台湾镇压。3月8日,不察真相的蒋介石自大陆派来的援军(21师整编师)抵达,陈仪就对这未及成熟就爆发的叛乱回以彻底的镇压。连拥有警察武装的台中“二七部队”也无法有效抵挡,只能撤退至中部山脉入口埔里并自行解散。17日,中央政府派遣国防部长白崇禧来台“宣抚”,都市里的虐杀行为表面上暂告结束,但实际上的“清乡工作”(举发事件参加者的滚雪球作战),在之后仍继续持续了九个月之久(若林正丈 1998,59)。 这次的事件历史上称之为“二二八事件”。

在事件后国家所主导的镇压行动中,估计有一千人到一万八千人以上的台湾人被屠杀3,包括地方议员、医师、律师、新闻记者、教师等社会菁英,根据杨亮功的“二二八事变奉命查办之经过”(李筱峰1998,解读二二八)他是官方派来监察使,详细调查了外省人死亡及财务损失的情形 外省人死亡合计为147人。有人将事件之后的这次秋后算帐另外称之为“清乡运动”或者是“三月屠杀”。

“台湾因此丧失了战前殖民地反抗运动中所累积起来的优秀人才”(若林正丈 1998,60)。另外,二二八事件也让仅存不多的台籍菁英对政治不再抱存希望,因而不敢涉入政治。不仅如此,在经历此事件后,一般台湾民众更会告诫子女,不可参与政治。最后,这事件终于造成了本省人在政治上的严重断层。

一位经历过“二二八事件”和其后五零年代“白色恐怖”的台湾老作家,在接受访问时竟然对日本学者若林正丈表示︰“我这世代还能活到今天的,都是二流的人才。”(若林正丈 1998,60)。 该段内容来自于中文Wiki:二二八事件条目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